36个历史人物故事_36个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
大家好,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“36个历史人物故事”的优缺点。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,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,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。
1.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
2.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
3.历史英雄故事,历史英雄故事
4.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哪些?
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
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,学习历史能够让人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,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,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,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尤为重要。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!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篇一:左宗棠比诗招亲1832年的春天,20岁的?大龄青年?左宗棠,因家境贫寒,尚未婚配。一天,罗泽南、张声玠等一帮好友找到他,告诉他一个好消息,湖南湘潭县有家周姓大户,比诗招亲,公开为大**招赘女婿。好友们说:?季高兄,你才高八斗,实力雄厚,你去应擂,必能高中。?左宗棠先是拒绝,禁不住朋友的好意,终于答应。
周家是湘潭名门望族,世宦人家,为明朝?湘潭六周?之一的周之命后裔。左宗棠来到了周府?桂在堂?,一见果然豪门大族,气派不凡。全院48口天井,迷宫一般。前来应聘的富家才子接踵而至,个个?羽扇纶巾?,谈笑风生。左宗棠本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来,神态轻松,举止潇洒。周母对左宗棠才情学识早有耳闻,见他虽不高大挺拔,但五官端正,气宇轩昂,尚未比诗出题已心存好感。
到考诗对联环节,周母暗地里加大了难度,她的上联为:凤凰遍体文章;左宗棠不急不慢道:螃蟹一身甲胄。周母出上联:解解解元之渴;左宗棠略微思量道:卜卜卜士之命。周母道:胸藏万卷圣贤书,希圣也,希贤也;左宗棠沉思片刻道:手执两杯文武酒,饮文乎,饮武乎。此时,在屏风后窥观的周诒瑞大**,已芳心暗许,忙命丫鬟出庭添茶。一时间,周家上下为觅得佳婿喜悦无比,张灯结彩,大宴宾朋。左宗棠也被周家女人们的才气和诚意所打动,第二年,正式入赘周家。
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篇二:君子之约东汉时期的孙策,在神亭这地方与一敌将太史慈相斗。二人都摔下马来肉搏,最后还是双方兵马上来把二人分别救了回去。后来,在芜湖山中,孙策用埋伏的计策把太史慈抓获。他十分赞赏太史慈的武艺,就主动为其松绑。太史慈十分感动,表示愿意投降。孙策笑问道:?在神亭那次战斗中,如果我被你抓住,你能杀害我吗
太史慈不假思索地说:?那可不一定。?
孙策笑了笑,知道太史慈说的是实在话,心里很高兴。
太史慈对孙策说:?我们那边已是士卒离心,如果四散去了,恐怕不好收复。我想回去把他们都招拢来,投到你的帐下效力,不知道你能不能相信我。?
孙策一听,站起来谢道:?这正是我的心愿呢!我怎么会不相信。咱们以明天午时为期,到时我在辕门外等你就是了。?
太史慈二话没说,单枪匹马地走了。不想太史慈一走,众人都担心起来。有人对孙策说:?太史慈一去,恐怕不会再回来了。?
孙策摇头道:?太史慈是青州名士,一贯重义气,绝不会欺骗我的。?
第二天,孙策带领众将来到辕门外,把一根竹竿立了起来,对众人说:?我与太史慈约定是午时相会,你们看着竹竿的日影吧!?
刚好,竹竿的影子指到午时的时刻,太史慈领着兵马匆匆赶了来。
众人一见,都很吃惊,暗服孙策知人。
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篇三:刘伯温为何死得不明不白中国古代人物,最聪明的莫过于诸葛亮和刘伯温,在老百姓的心目中,这二人能掐会算,前推八百年,后算八百载。不过这两个人又有所不同,一个是刘备的军师,被刘备奉为上宾,后来做了丞相;一个是大明朝的开国元勋,帮助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。不过两个人的结局都很惨,诸葛亮死于北伐的五丈原;刘伯温却被皇帝朱元璋偷偷害死在老家。
却说天下平定之后,目睹朱元璋穷凶极恶的杀害功臣,刘伯温决心隐退。告老回家,在青田县隐居。刘伯温很低调,当地县令想看看刘伯温的尊容,求见不得,便化装成老百姓。此时县令自我介绍说自己便是青田知县,慌得刘伯温赶紧站起,口称小民。然后请其速归。自此再也不见当地官员,恐怕给人留下扰民的坏名声。
刘伯温如此低调,不过皇帝还是没放过他,这又是为什么?
其一,刘伯温聪明。伯温先生料事如神,昔日朱元璋曾问刘伯温当时官员的大致概况:?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,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。为相之人,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,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,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,杨宪就做不到。?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,刘基回答:?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。?太祖接着问胡惟庸,刘基又回答道:?丞相好比驾车的马,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。?太祖于是说道?:我的丞相,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。?刘基谢绝说:?我太疾恶如仇了,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,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,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。天下何患无才,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。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。?后来,杨宪、汪广洋、胡惟庸都因事获罪。皇帝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,如此如何不恼怒。
其二,刘伯温敢于违抗朱元璋。朱元璋想杀死李善长,让刘伯温做屠夫,刘伯温谢绝。皇帝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,刘基劝说道?:他虽有过错,不过功劳很大,威望颇高,能调和诸将。?皇帝说:?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,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?我想改任你为丞相。?刘基叩首说道?:这怎么行呢?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,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,如用细木,房屋就会立即倒坍。?
其三,刘伯温不是一般的读书人,此人性情刚强,嫉恶如仇,与羽扇纶巾的书生不同,此人?貌修伟,慨然有大节,论天下安危,义形于色?,而且相貌虬髯,有点像梁山好汉,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权贵。
史书记载,刘伯温是吃了胡惟庸送的药之后,病情加剧而死。许多人认为这是老朱借了胡惟庸的刀杀掉刘伯温的,不久之后,胡惟庸全家亦遭灭门之灾。当然朱元璋善于斩草除根,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也很优秀,不久也分别因为胡惟庸的案子牵连而死。可惜刘伯温为朱元璋立下那么大的功劳,却死的如此不明不白,而且殃及子孙,岂不让人心寒?
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
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有:唐伯虎潜心学画、单刀赴会、草船借箭、温酒斩华雄、桃园三结义等。1、单刀赴会
公元215年,刘备取益州,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。刘备不答应,孙权极为恼恨,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、零陵、桂阳三郡。长沙、桂阳蜀将当即投降。刘备得知后,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(今湖北公安),派大将军关羽争夺三郡。
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,派鲁肃屯兵益阳,抵挡关羽。双方剑拔弩张,孙刘联盟面临破裂,在这紧要关头,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,不给曹操可乘之机,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。“肃邀羽相贝,各驻兵马百步上,但诸将军单刀俱会”。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。
2、温酒斩华雄
以袁绍、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,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,华雄不可一世,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,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,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,关羽从此名震诸侯。
3、唐伯虎潜心学画
唐伯虎是明朝着名的画家和文学家,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。唐伯虎拜师,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,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,掌握绘画技艺很快,深受沈周的称赞。
不料,由于沈周的称赞,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,沈周看在眼中,记在心里,一次吃饭,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,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,唐伯虎非常惭愧,从此潜心学画。
4、桃园三结义
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《三国演义》里记载的故事,述说当年刘备、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,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,意气相投,言行相依,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、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,举酒结义,对天盟誓,有苦同受,有难同当,有福同享,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。
5、草船借箭
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《三国演义》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。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(限十天造十万支箭),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,却淡定表示“只需要三天”。后来,有大雾天帮忙,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,调了几条草船诱敌,终于借足十万支箭,立下奇功。
历史英雄故事,历史英雄故事
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有《司马光砸缸》、《入木三分》、《铁杵磨针》、《孙敬头悬梁》、《凿壁借光》等。1、《司马光砸缸》
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。有一次,他跟几个小伙伴在后院玩耍。有一个孩子淘气,他爬到一口大水缸上,结果失足掉进去了。水缸深,孩子小,眼看小伙伴就要淹死了,其他的孩子都吓傻了。就在此时,司马光急中生智,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,使劲向水缸击去。通过司马光的砸缸行为,水涌出来,小伙伴因此得救了。
2、《入木三分》
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,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,再派工人雕刻。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,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。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,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,书法技艺炉火纯青,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。
3、《铁杵磨针》
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因读书不顺,弃学了。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,对自己的触动很大,终于发奋读书,最终学有大成。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就出自这个故事,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。
4、《孙敬头悬梁》
孙敬读书时,随时记笔记,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,时间长了,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。一觉醒来,又懊悔不已。于是他找来一根绳子,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,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。这样,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,只要头一低,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,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。从这以后,他每天晚上读书时,都用这种办法,发奋苦读。
5、《凿壁借光》
匡衡酷爱读书,但家里没有油灯,晚上不能看书。于是匡衡想到了一个主意,他将墙壁凿开一个小洞,让邻居家的灯光照射进来,他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。就凭着凿璧偷光这样的毅力,匡衡博览群书,终于成为西汉学者。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凿壁借光
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哪些?
历史英雄故事,我整理,欢迎阅读!
历史英雄人物故事1:吴佩孚令人叫绝的批示
为了杜绝任人唯亲,吴佩孚曾下过一道手谕,蓬莱吴姓五世之内不得依傍他为官。
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秀才出身,颇有儒将风度,时称吴大帅。他是亮相全球最有影响力的《时代》周刊封面的首个中国人,1924年9月8日出版的《时代》周刊称之为“Biggest man in China(中国最强者)”。
其时,吴佩孚拥有着北洋政府授予的将军府“孚威上将军”称号,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,拥兵数十万,虎踞洛阳,是当时实力最强,控制地域最广的实力派,其势力影响着大半个中国。人们普遍看好吴佩孚的前途,上海英文杂志《密勒氏评论报》的主编、 美国 人约翰·鲍威尔甚至认为他“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”。
吴佩孚其时如日中天的声誉,来自于袁世凯死后直、奉、皖等派系群雄逐鹿的两场战争。1920年吴佩孚在直皖战争中击败皖系,权倾一时。1922年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,吴佩孚任直军总司令,再次打败了张作霖的12万奉军。
谁知,就在吴佩孚成为美国《时代》杂志封面人物的一个星期后,9月15日,张作霖出兵十五万人,分两路向山海关、赤峰、承德方向进发,曹锟任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,率二十万人马迎战,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。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惨败。
吴佩孚从“时代的宠儿”一下跌到人生的低谷,率残部两千余人败走天津,后避难鄂豫交界的鸡公山。其间,遭到冯玉祥一个多月的围困,段祺瑞还乘机暗派杀手对他进行暗杀,吴佩孚头发一夜全白。
就在吴佩孚险象环生之际,1925年春,浙江、江苏、湖南三省督军孙传芳、齐燮元、赵恒惕联名致电吴佩孚,愿一如既往地跟随其后。于是吴佩孚应邀赴武汉出任了“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”。
1926年7月,南方国民革命军以蒋介石为总司令誓师北伐。吴佩孚地处两湖,事实上成为了北伐军的头号目标。汀泗桥、贺胜桥、武昌血战后,吴佩孚兵败两湖,无奈只好流亡入川,靠曾受其重恩的军阀杨森庇护。
有趣的是,吴佩孚在其宦海生涯中曾留下三件批文,令人拍案叫绝!
一是有个政客曾在别处为官,政绩平平政声亦糟,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,便托关系来求吴,想到河南谋个官职。报告呈上案头,吴佩孚大笔一挥批曰:“豫民何辜?”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过错,竟要这样的人来当官,承受因他当官而带来的祸害——因为为官一任,可造福一方,也可祸害一方。吴佩孚不买推荐者的账,也不用官话套话挡驾,仅以老百姓的利益为由凛然拒绝,义正辞严。
二是某“下岗”军佐得知吴佩孚帐下有一旅长空缺,毛遂自荐来跑官且拟了自荐书,里面大谈理想抱负志向然后言归正传,最后是“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”云云。吴佩孚批示:“且先种树。”对这等志大才疏、夸夸其谈的跑官者,吴佩孚的批示很有针对性——既然你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,先回乡种种树再说。
第三件则更有趣了。当时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正值妙龄,对吴佩孚无限仰慕,相思无门,这洋妞思想也真够开放,径直写信向吴佩孚求婚。吴佩孚不识德文,吩咐秘书译出呈上,那情书便成了公函。吴佩孚依例挥毫阅示——“老妻尚在!”以老妻拒洋妞,吴佩孚的这等情怀有几人能比得了?
每次批示不多不少都是四个字,风趣有加而嘲弄有力。吴佩孚的书信也如批示一样幽默。他有一老同学曾致信与他,欲在他手下谋一后勤部门的所长职务。吴佩孚回信说:所长必有所长(chang),兄之所长何在?老同学讨了个没趣,只好作罢。
直到1931年春,蒋介石已巩固了自己的政权,才允许吴佩孚离开四川。吴佩孚结束了四年流寓生活,定居北平。吴佩孚自撰了对联,挂在北京居所的客厅:
得意时清白乃止,不纳妾,不积金钱,饮酒赋诗,犹是书生本色;
失败后倔强到底,不出洋,不走租界,灌园抱瓮,真个解甲归田。
在这长联中,吴佩孚明确地表明了“四不”,即:不纳妾,不积金钱,不出洋,不走租界。
这“四不”,吴佩孚都做到了。关于吴佩孚的清廉与正直,上海《民生》杂志曾在1939年创刊号上曾专门描述过:他虽身居要职,无奈赋性刚毅,廉洁自守,与其部属同甘共苦,所以说到他的衣服方面,当在职时除了数袭必备的军服外,西装和华服一件也没有的。他的衣料全系国产所制,绝无一袭非国货之物,即家中眷属亦然如是,至于西服则吴将军终生并未穿过。他权势虽然显赫,为了杜绝任人唯亲,曾下过一道手谕,蓬莱吴姓五世之内不得依傍他为官。
吴佩孚的民族气节更是让人称道。1935年10月, 日本 人掀起所谓华北自治运动。日本人及汉奸多次上门来拉吴佩孚下水,均遭到吴佩孚的严词拒绝。一直不为所动。“七七”事变后,北平危急。吴佩孚拒绝南逃,在客厅的墙壁上挂上了关羽和岳飞的画像以明志,誓死不与日本人合作的决心。据吴佩孚的随员、英文翻译陈文会回忆,北平陷落后,投降日本的江朝宗上门劝降吴佩孚,吴佩孚骂道:“你年纪比我大,还当日本人走狗,卖国求荣,真是白发苍苍,老而不死。”遂与江朝宗绝交。
董必武在《日本企图搬新傀儡》一书中对吴佩孚作出了中肯评价:作为军阀,吴佩孚“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。第一,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、岳,他在失败时,也不出洋,不居租界自失。第二,吴氏做官数十年,统治过几省的地盘,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,他没有私蓄,也没置田产,有清廉名,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,总算难能可贵”。
历史英雄人物故事2:苏东坡的故事
苏东坡(1037-1101),名轼,字子赡,号“东坡居士”,四川眉山(今眉山县)人。仁宗嘉佑二年(1057)进士,历任翰林学士兼侍读、兵部尚书兼侍读、端明殿翰林侍读等职,死后谥为文忠公。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法,因而多次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,屡遭贬谪,最远被贬到琼州(今海南岛),为琼州别驾。六十六岁时死于常州。
苏轼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。他的散文和诗、词都很有名。在散文方面,他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在词方面,他和辛弃疾齐名,为“豪放派”的代表人物。
苏轼的作品保存下来的:文章有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》;诗有《苏诗编注集成》和《苏诗补注》;词有《东坡词》和《东坡乐府》。
杭州上城地区,有一条小巷,叫惠民巷。北宋以前叫巾子巷。惠民巷的由来,还和苏东坡有关呢!
那是在北宋元佑五年的事。当时苏东坡又到杭州任太守。可是一到杭州,就遇到雨水不调,荒年歉收,加之时疫流行,杭州城大街小巷,到处可见求医的穷苦百姓。
且说杭州当时有个大富翁叫金百万,生得五短身材,獐头鼠目,为人刻薄吝啬。他瞅准了疫病蔓延的时机,赶着在巾子巷口开起了个药铺,明为济病,实际上是想大发横财。但贫苦人家买不起他的药,许多人只好在家呻吟等死。金百万眼看药铺生意清淡,眉头一皱,又生一计:吩咐仆人贴出一张告示,说是“为怜贫救人,本铺可以凭保赊药,月息三成。”这一招果然有效,一些贫苦的人,就赶来赊药了。
苏东坡得到时疫蔓延的禀报,急忙骑马到市南坊实地察看。老百姓见是苏太守来了,知道他为官清正,纷纷上前拦住喊道:“苏太守,我们没钱看病,您老救救我们吧!”
苏东坡下马步入人群,逐一探问。当他经过巾子巷口,看到药铺前的告示以后,气得大胡子都翘了起来。
回到衙里,苏东坡将他所见的情况说给继妻王润之听。王润之说:“夫君,这种疾病不知属于何类?”
苏东坡说:“属于湿性,和前些年在黄州所见到的一样。”
王润之说:“那不是可以用‘圣散子’来治吗?”
苏东坡点点头:“药是对症,价也不高,只是杭州人口众多……”
王润之说:“把我的首饰拿去变卖,可以凑足黄金五十两。先开个药坊,施舍‘圣散子’;再去找参寥高僧请教。你看如何?”
苏东坡想了想,觉得也只有这样,说:“这样,全杭州城的百姓都要感谢夫人的。”
王夫人所说的参寥,是苏东坡一个诗友,精通医道。这天,苏东坡去找他商量。一见面,参寥就说:“我已知苏公要来了。”
“你如何知道的?”苏东坡问道。
“昨晚我梦见一块巾子包着一些金子。”
“这梦怎解?”
“巾者长也,金者贵也,想是一个长长的贵人要来了。”
原来苏东坡不但有一撮大胡子,而且最明显的特征,是个子较长,被人称为苏长公;他的几位挚友也有叫他苏长子的。
苏东坡听后淡淡一笑说:“今日是没有心思和高僧开玩笑了!”接着,他说出了新近时疫蔓延,想办个药局施舍“圣散子”的事,只是深恐财力不济。
参寥想了想,说:“待老僧且去跑一趟,向金百万化化缘看。”
这边,金百万采取赊药的办法之后,引得不少赤贫病人上了当。他面对着赊药加息的借据,正窃窃自喜,忽见一老僧进来,打着稽首,口中喃喃念道:
“老僧参寥,为苏公东坡施舍‘圣散子’之药,特来化缘,望金翁为济贫救病,捐助纹银千两。”
金百万听到要他捐助偌大一笔舍药银子,连忙捂住耳朵,并吩咐仆人将参寥撵出家门。参寥边走边说:“积功德,免病灾;损阴德,有飞祸!”金百万狠狠地朝参寥背后吐了口唾沫。忽然觉得天旋地转,忙叫仆人搀扶,原来他自己也染上了时疫。
为了早日痊愈,金百万请了个姓钱的医生来看。哪晓得钱医生也看不好他的病。
这一天,他正在床上呻吟。有人告诉他:苏太守在巾子巷开设个惠民药局,向穷苦百姓施舍“圣散子”,十分灵验。他便要仆人到药局去把药方取来。
仆人说:“老爷,这‘圣散子’是成药。药方是苏太守秘藏的,什么人也不传。听说,这药方是苏太守从他的同乡好友——四川峨眉山巢无修那里得来的。苏太守曾指天发誓,决不另传他人。”
金百万听了,心里顿时七上八下,便对仆人说:“那就给我去撮几付成药来吧!”
仆人跑到巾子巷惠民药局,拨开取药的人群,挤到前面,大声说:“我要买十付‘圣散子’治病。”
药房管事人说:“我们这里只管施舍,不卖药。”
仆人又说:“那就施舍给我几付吧。”
管事人说:“苏太守立的规矩,舍药前先要问明病情。再则,此药只舍给穷苦人,不舍给有钱富翁。看你的样子,不象个没钱撮药的……”
仆人的脸一下子红了,只好实说:“这药是我家主人金百万要的。就给七付吧,你行行好。不然,我回去实在交不了差。”
管事的还没碰上过财主老爷求舍药的事,就向医官禀报。医官根据苏东坡事先的关照,问明了病情以后,说:“凡有钱的人求施药,每要一付,须先捐助药局一百两银子。”
仆人回来向金百万一说,金百万想,钱医生给我开的最贵重的药,也不过五十文一帖。这不是明明在敲竹杠吗!但转念一想,只要能救命,也就顾不得银子了。
金百万吃了七付药后,出了许多汗,热度退了不少,感到‘圣散子’确实灵验。他就要仆人再拿银子到惠民药局去换“圣散子”,并关照说:“先问问清楚,再服几付能全愈;银钱不够,再回来取。”
仆人再次来到惠民药局,将情况说明。这时,苏东坡和参寥正在惠民药局监制“圣散子”。得知以后,便对那仆人说:“此药对时疫三付见效。你家老爷已服七付,尚未痊愈,定是意不专、心不诚之故。”
仆人忙申辩说:“这次我家老爷确是诚心服药,最近也没有行什么不善之事。”
苏东坡恼怒了,大声地说:“不得如此狡辩!去告诉你家主人,为何规定穷苦老百姓赊药要加息三成?为何无礼撵走化缘高僧?!这些就是不善之事!不善之事,生于不善之念;不善之念;必产生不善之症。若要病除,一要铲除不善之念,速将贫苦百姓的赊药借据当众焚毁。二要按章再捐银子,愈捐得多,病就愈好得快。否则,病势加重,必死无疑!”
金百万得到仆人的禀报以后,为了救命,不得不件件照办。医官收到银子以后,请示苏东坡。苏东坡说:“有不少病人,远从江干或下城赶来,很不方便。赶快将这些银子配成药,在众安桥和江干各找一处简易房子,设个施药点,也叫‘惠民药局’吧!”
这样一来,杭州城就有了三个“惠民药局”了。许多患病的穷苦人,靠了苏东坡施舍的“圣散子”,得以痊愈。据说,前后救活了好几千人。
因为巾子巷的惠民药局最大,开设的又最早,人们便把巾子巷改称为“惠民巷”了。这也是群众对太守苏东坡为民造福的一种纪念。
历史英雄人物故事3:包公包青天的故事
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,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,与民同罪。那年,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士美,皇上怀恨,借个名儿便把包公削职为民。就这,皇上还不解恨。当天,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,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。末了,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,说得皇上点头微笑,吩咐照办,事成大大有赏。
包公削了职,京城大栈小店,都受了皇家嘱咐,不准留包公过夜;包公只好收拾收拾,就当日动身。包公为官清正,如今两袖清风,雇不起车马,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,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,却没有料到太监跟在后面盯梢哩。
时当六月暑天,包公一出京城,上路没有多远,便汗流浃背。走了半日,汗淌了几桶。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,包公热得不行,口渴得要命。可是这里前不巴村,后不着店,既无池,也无井,只有一块瓜地。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,西瓜儿结的溜圆。包公咂咂嘴,周围又没人,为了解渴,就摘下个西瓜,放在膝盖上,用拳头“嘭嘭”两下砸开,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,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。两个像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,大太监对小太
监说:
“古来君子是‘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’。包黑子偷瓜吃,还能算是清官吗?逮他去见皇上!”
正要动手,却见包公正掏出几个铜钱,放在瓜藤上,抹抹嘴上路了。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:
“吃瓜给钱,那有啥说的。”
傍晚,包公栖息在小镇一家小客栈,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。包公囊资不丰,就叫了素菜米饭。哪知这客栈小,米不是上熟,一碗里尽是稻谷;包公只得边吃边捡,一桌拐子上堆的尽是谷粒。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,小太监对大太监说:
“糟蹋粮食遭雷打,捉他去,好为皇上出气!”
正说着,又见包公抓起谷粒,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,吃了米粒,真是“盘中之餐,一粒未废”。这有啥说的,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,大太监与小太监,只好大眼瞪小眼。
走着走着,就快到淮河边上,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!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,怎好向皇上交差呢?于是,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: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草行露宿,赶到包公前面,在淮河边上坐等,单等包公一到,他们一个拉腿,一个推背,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。他们以为这样,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,淮河里有人淘米洗菜,就安他个沾污河水的罪名。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。
哪知包公手弄脏后,叹口气爬起来,正想到河里去洗,瞥眼一看,河边小媳妇、大姑娘,淘米的淘米,洗菜的洗菜,提水的提水。他怔了怔,心想:这一洗手,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?于是包公走到河边,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,然后又离开水边,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。两个太监看着,一点办法也没有。心想:包黑子真是天下难有双的铁清官,就跟他一万年,也找不到他的脏点。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。
这事一传出来,老百姓就说:
毒不过皇上,
奸不过太监,
清不过包公。
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有:1、范仲淹
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,为了读书,他省吃俭用。终于,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,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。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,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,以磨砺自己的意志。经过刻苦攻读,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。
2、陈平
陈平西汉名相,少时家贫,与哥哥相依为命,为了秉承父命,光耀门庭,不事生产,闭门读书,却为大嫂所不容,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,面对一再羞辱,隐忍不发,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,终于忍无可忍,出走离家,欲浪迹天涯,被哥哥追回后,又不计前嫌,阻兄休嫂,在当地传为美谈。
终有一老着,慕名前来,免费收徒授课,学成后,辅佐刘邦,成就了一番霸业。
3、王羲之
被后人称为“书圣”的王羲之,小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傻孩子,每天都带着自己最心爱的一只小鹅悠悠逛逛。王羲之每天刻苦的练字,却被老师卫夫人称是死字,王羲之很是苦恼,在小鹅的启发下,王羲之在书房写下了金灿灿的“之”字,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,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。
4、唐伯虎
唐伯虎是明朝的画家和文学家,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。唐伯虎拜师,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,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,掌握绘画技艺很快,深受沈周的称赞。
不料,由于沈周的称赞,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,沈周看在眼中,记在心里,一次吃饭,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,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,唐伯虎非常惭愧,从此潜心学画。
5、包拯
包拯包青天,自幼聪颖,勤学好问,尤喜推理断案,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,包拯从小耳濡目染,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,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,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,剥茧抽丝,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,又假扮阎王,审清事实真相,协助知县缉拿凶手,为民除害。
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,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,为民伸冤,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。
好了,今天关于“36个历史人物故事”的探讨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对“36个历史人物故事”有更深入的认识,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