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庭抗礼_相庭抗礼的意思

       大家好,我是小编,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相庭抗礼的问题。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,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,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。

1.分庭抗礼的拼音

2.分庭抗礼的意思

3.分庭抗礼的成语故事及解释

4.成语故事: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

5.成语相庭对抗

相庭抗礼_相庭抗礼的意思

分庭抗礼的拼音

       分庭抗礼的拼音:[fēn tíng kàng lǐ] 。

       成文用法

       “分庭抗礼”原指宾主相见,站在庭院的两边,相对行礼。后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,实力相当,可以抗衡。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,也作定语;中性。仅用于双方。常与“跟”“同”等介词配合使用。?

       运用示例

       南朝陈·姚最《续画品·序》:“至如长康(顾恺之)之美,擅高往册……分庭抗礼,未见其人。”

       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:“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,留着吃了饭,叫他拜做老师。”

       蔡东藩《明史演义》:“文龙也不谦让,居然分庭抗礼,与崇焕对坐谈天。”

       钱锺书《围城》:“就像辛楣罢,自己要仰攀他,不比从前那样分庭抗礼了。”?

       姚雪垠《李自成》:“但吴孟明认为曹化淳毕竟是皇上的家奴,所以对曹化淳处处表示尊敬,不敢分庭抗礼。”

       成语辨析

       分庭抗礼—平起平坐

       两者都含有“地位平等”的意思。区别在于:“平起平坐”往往还含有“权力相等”之意(如,“慈禧故意使董福祥与荣禄平起平坐”),“分庭抗礼”没有。

       “分庭抗礼”仅用于双方;“平起平坐”多用于双方,有时还可用于多方,如“他希望跟杨大剥皮、吕二细鬼三足鼎立,平起平坐”。“分庭抗礼”可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,闹独立,争夺权力,“平起平坐”不能。

分庭抗礼的意思

       分庭抗礼原意指古代宾主相见时,分站在庭的两边,相对行礼,以示平等。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平起平坐,互相对立,彼此抗衡。

       分庭抗礼这个成语出自明朝李贽的《续焚书?与周友山书》:文(文天祥)与吴(吴楚材)分庭抗礼。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天祥与吴楚材平起平坐,相互抗衡。

       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分站在庭的两边,相对行礼,可以想象出一个场景,两个人在庭院中面对面地站立,彼此行礼,表示相互尊重和敬意。而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则是表示彼此平等、对等的关系,可以用来形容各种不同领域中两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。

       在现代汉语中,分庭抗礼多用于描述两个组织、公司、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,或者形容个人之间的平等交往。这种用法既包含了原意中的平等含义,也表达了相互尊重、对等交往的意义。

分庭抗礼造句:

       1、这两家公司在市场上分庭抗礼,竞争激烈。

       2、这两位演员在**界的地位不分伯仲,可以说是分庭抗礼。

       3、他在音乐界独树一帜,其影响力与地位足以和大师分庭抗礼。

       4、这两个政治派别在国会中各自占据一席,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。

       5、这两支篮球队实力相当,比赛时必定是分庭抗礼的局面。

       6、两位画家各自在艺术领域都有所建树,可以说是在艺术界分庭抗礼。

       7、这位年轻的歌手和老牌歌手在音乐舞台上分庭抗礼,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。

       8、这两个国家的***会晤时,分庭抗礼,展现出了双方的平等地位。

       9、这家新公司虽然在市场上起步较晚,但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出色的产品,很快就和老牌公司分庭抗礼。

       10、这三位演员在演艺圈分庭抗礼,凭借出色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。

分庭抗礼的成语故事及解释

“分庭抗礼”的意思指宾主相见,站在庭院的两边,相对行礼。后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,实力相当,可以抗衡。

       庭:庭院。抗:原作“伉”,对等,相当。抗礼:行平等的礼。古时宾主相见,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,以平等地位相待。

       后比喻平起平坐、相互抗衡或互相对立搞分裂、闹独立。

成语故事: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

       在日常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大家对成语都再熟悉不过了吧,下面是我整理的分庭抗礼的成语故事及解释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        成语分庭抗礼

        读音fēn ting kang lǐ

        解释庭:庭院;抗礼:平等行礼。地位平等的意思。

        出处庄周《庄子;渔父》: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。

        近义词平起平坐、平分秋色

        反义词望洋兴叹、鞭长莫及

        现代文演绎河畔一块高地上是一片杏林。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正坐在杏树下休息。流水淙淙,秋风习习,孔子欣然抚琴,学生各自读书。一曲将半,一个白发渔翁走上岸来,坐在不远处,左手抱着膝盖,右手托着下巴眯着眼睛听琴。曲子终了,老者招招手,让子贡、子路过来,问道:那个弹琴的是什么人呢?子路率先回答:他是我们的老师,鲁国的著名学者孔夫子啊。老者又问:这个姓孔的是干什么的?在国君或王侯那里做官吗?子路一时语塞,子贡说:老师不做官,他奉行忠信、仁义,推行礼乐,讲究人伦,对上忠于国主,对下教化庶民,以利天下,这就是他所做的事情。老者长叹一声说:他这样做,真是摧残心性,劳乏筋骨,却危害了自己的真性啊,他离大道也实在太远了。说完转身向河边走去。子贡急忙把老头的话转告老师。孔子放下琴,站起身来说:这是一位圣贤之人啊!跌跌撞撞地追到河边。老者正要划桨离去,孔子拱手连连拜请,说:先生留步,孔丘多年求学访贤,现已69岁,还没受过高士指点,今有幸偶遇先生,万望不吝赐教。渔翁并不客气,下了船,赤脚站在沙滩上,说:天子,诸侯,大夫,庶民,若四者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,尽到自己的职责,社会自然就会治理好;如果乱了方位,不尽职守,天下动乱就不可避免。而你上无君侯之职,下无臣子之份,却独自修治礼乐,排定人伦,企图用忠信、仁义来匡正天下、教化百姓,不是太多事又自不量力了吗?孔子似乎明白了自己常年周游列国,主张却到处碰壁的原因了,接着问:您刚才说我危害了自己的真性,请问什么是真性啊?老者说:所谓真性,就是精诚,就是本性。所以强哭者悲而不哀,强怒者严而不威,强亲者笑而不和;真哭哀而无声,真怒威而无色,真亲和而无笑。真性用于人间情理,侍奉亲人则慈孝,侍奉君主则忠贞,饮酒则欢乐,处散则悲哀,一切都自然而然。孔子听得句句入耳,好像发现了自己丢失的珍宝,但意犹未尽,虔诚地说:我愿做您的'学生,请问先生家居何处?渔父笑而不答,登上船,划桨击水,唱着渔歌远去了。这时,颜渊已把牛车引过来,子路把上车拉的绳子递给老师,孔子却木然不觉。他躬身抱拳,敬立良久,目送老者,直到看不见背影。子路脸色阴沉,嘟嘟囔囔地说:我跟从您多年了,还没见过一个打鱼的老头这么傲慢。以往就是与天子诸侯见面,也是分庭抗礼啊。今天对这个渔夫却如此谦卑恭敬,真是不可理解。孔子听了很不高兴,一手扶着车子,一手指着子路说:仲由啊,你的愚顽粗劣,真是难以教化啊。遇到长者不敬是失礼,遇到贤者不尊是不仁,失礼不仁是祸患之源。这位老者是精通事理的贤士高人,我怎么能与他分庭抗礼呢?

       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,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,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,老翁向子路、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。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。孔子十分虚心接受,并恭送老翁,孔子说遇年长的人不敬是失礼,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。不仁不礼是祸根。所以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,不能分庭抗礼,那就失礼了。

成语相庭对抗

       分庭抗礼

       详细释义:

       庭:庭院;抗礼:平等行礼。 原指宾主相见,分站在庭的两边,相对行礼。现比喻平起平坐,彼此对等的关系。

       出 处

       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万乖之主;千乖之君;见天子未尝不分庭伉礼;夫子犹有倨敖之容。”

       例 句

       在杂文方面,没有人可以与鲁迅~。

       近反义词

       近义词

       不相上下 平分秋色 和衷共济 鼎足而立 平起平坐

       反义词

       同心协力 众寡不敌 和衷共济 自甘雌伏 齐心协力

       分庭抗礼,庭即庭院;抗原作“伉”(kàng),是对等、相当的意思;抗礼即行平等的礼。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,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,以示平等。比喻双方平起平坐,实力相当,可以抗衡。

       语出《庄子·杂篇·渔父》: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清 昭连 《啸亭杂录·本朝内官之制》:“近日内务府大臣多由僚属骤迁,又无重臣兼领,故敬事房总管辈多与诸大臣分庭抗礼,无复统辖之制。”

       好了,今天关于“相庭抗礼”的探讨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对“相庭抗礼”有更深入的认识,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。